核心提示: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拥有近30万件珍贵藏品,各式标本塑造出一个定格的“野生世界”。在这里,人文与自然交融,时间与空间交错,参观者可以探寻生命科学的奥秘。
极目新闻记者 邹浩
视频剪辑 邹浩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实习生 解谢
通讯员 蒋朝常 李晨
中华鲟、大熊猫、金丝猴、蒙古马、银杏、红豆杉、和田玉、牡丹石、珍稀古生物化石……大多数武汉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华中农业大学藏着这样一座宝藏博物馆,尽管面积不大,却有近30万件珍贵藏品。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这个被定格的“野生世界”,探寻生命科学的奥秘。
据了解,华农建校以来,各个院系都有自己的标本室,但资源分散,存放条件不佳。为了把这些标本集中保存、收藏,学校专门建设了标本馆,2014年又更名为博物馆,是集农业教学、科研、科普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陈列展示区分序厅、蛰鸣蛱翩(昆虫)、野性自然(野生动物)、温驯家园(畜牧兽医)、大地宝藏(土壤地矿)、本草芳华(植物)等6个展厅,陈列设计人文与自然交融,时间与空间交错。
在灯光相对昏暗的昆虫展区,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蝴蝶标本让这里颇具梦幻感。金斑喙凤蝶、海伦娜闪蝶、绢蝶、猫头鹰环蝶……每一只蝴蝶下方都标记有保护级别、英文名、产地以及采集时间。其中,金斑喙凤蝶排名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是我国唯一的蝶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外观异常美丽,姿态高贵华丽,素有“蝶中皇后”美誉。
走进野生动物展区,除了大熊猫、金丝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镇馆之宝”——中华鲟。这种长江中最大的鱼类,最早出现在2亿3千万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也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更难得的是,华农博物馆的中华鲟共有两条,皆为雌性,体重都超过300公斤。因此,即便被制作成标本,个头大得惊人。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中华鲟虽然“静卧”在玻璃展标柜中,但身躯饱满依旧,动感十足,仿佛放回长江就能立刻遨游。
曾亲手制作中华鲟标本的华农博物馆实验师陈喜群介绍说,其中一条中华鲟系1992年渔民误捕,而且渔业部门送给华农的,另一条标本则还要早上几年。
沿着两条中华鲟“游动”的方向,一匹高大的蒙古马映入眼帘,它也是华农博物馆馆藏最早的标本之一。站立的烈马一侧外观完整,另一侧则被解剖,深层肌肉、内脏器官以及血管神经分布一目了然,极具视觉震撼力。据了解,这具蒙古马标本制作于更久远的1964年,距今已近60年。当时华农技术还不成熟,只能在寒冷干燥的地方制作标本。这匹马的标本是该校动医动科的林凯老师在内蒙古历时8个月制作完成的,弥补了当时校藏标本的一个空白。
提到华中农业大学,就不得不提“六个一”——“一枝花、一株稻、一头猪、一支苗、一棵树、一粒豆”,这是人们对华农近年来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的形象说法,内容涵盖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等研究领域。在各类珍稀动植物琳琅满目的华农博物馆,就有其中的“一头猪”——湖北白猪。该品种由华农熊远著院士培育并命名,曾在2001年的首届湖北省种猪拍卖会上,拍出了15.5万元的天价。
据介绍,华农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利用科技周、科普日、校园开放日、节假日等契机,组织开展“共享科普阳光”、“ 移动博物馆·科学零距离”等科普教育公益活动,定期组织特色馆藏馆外巡展,进社区、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华农博物馆还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农业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洪山区科普教育基地”。
原文链接:http://jmwap.ctdsb.net/jmythshare/#/news_detail?contentType=5&contentId=1387481&cId=0
转载自: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