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现场(来源:湖北日报)
3月16日上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湖北省委书记王蒙徽,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出席会议并讲话,王蒙徽主持大会。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校长李召虎以及获奖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
大会开始前,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院长赵书红教授与湖北省其他13位科学家一道,代表全省科技工作者依次走上红毯铺就的“星光大道”,并在现场讲述科技创新故事,寄语年轻科技工作者。赵书红面对镜头表示,未来还会继续为建设种业强国和农业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同时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投入科技前沿的研究,为我国生物种业的发展以及肉蛋奶产量和质量的提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会上,副省长邵新宇宣读了《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会议颁发了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赵书红教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梁运祥教授和园艺林学学院刘继红教授等湖北省科技奖励一等奖获得者作为获奖代表接受了省领导颁奖。
张启发院士、校长李召虎与获奖教师代表合影(徐行 摄)
张启发院士以“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题在会上作了发言。他表示,湖北洪山实验室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两会精神,牢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时代使命,奋力推进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国际一流创新平台建设,有力支撑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行动,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实现农业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湖北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更大贡献。
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共授予突出贡献奖2人,自然科学奖48项,技术发明奖2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08项,科学技术成果推广奖1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奖15项。
以华中农大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11项,其中,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奖三等奖3项,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
猪功能位点液相基因芯片研发与选种选配应用
主要完成人:
赵书红、余梅、马云龙、项韬、赵云霞、付亮亮
我国是生猪养殖大国,湖北省是养猪大省,开展基因组选种选配是实现种猪高效生产的关键与核心。然而,国外研发的固相基因芯片技术、产品几乎垄断了全球生猪育种市场,且目前在基因组育种中应用的基因芯片并非真正功能突变位点基因芯片,基因组选种、选配的方法和工具不足,制约了育种效率提升。该项目针对上述问题,通过多年研究取得重要突破:鉴定出国际最大规模猪全基因组调控元件,挖掘了一批影响猪生长、繁殖等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调控位点;研发出全流程国产化的靶向捕获液相基因芯片技术,实现了功能位点标记高通量、低成本检测;首创基于功能位点液相基因芯片的猪基因组精准选种选配技术体系,持续选育瘦肉猪新品系5个。该项目获国家发明专利19项,软件著作权7项,发表论文31篇。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
生物饲料发酵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主要完成人:
梁运祥、胡远亮、赵述淼、孙国平、葛向阳、邱权、洪翊棻、蔡学敏、梅余霞、周定方、田建平、黄亚宽、张宗群、凌华云、刘俊
该项目历时20余年,针对生物饲料发酵关键技术开展大量研究工作。选育了丁酸梭菌、酿酒酵母、布拉氏酵母等生物饲料应用菌株;创新饲用微生物高密度发酵和制剂化工艺,解决了极端厌氧微生物生产菌数低、制剂过程中菌体易死亡的问题。提出多菌种复合发酵降解饲料大分子和去除抗营养因子技术路线,国际上首创固态发酵豆粕工艺和产品,全面消除豆粕中的抗原和抗营养因子;研发非常规饲料原料白酒糟生物转化技术,建立酵母固态发酵和自溶工艺,创制酵母培养物新产品;研发了低温沸腾干燥机等生物发酵饲料生产的核心设备,集成了成套生产技术和装备,实现了生物发酵饲料生产的自动化。开发的饲用微生物和生物饲料发酵技术在省内外105家企业应用。其中,豆粕发酵技术和酒糟转化技术,在国内引领了两个新的饲料原料行业发展,占据了高端饲用植物蛋白产品的主要市场份额,减少鱼粉等饲料原料进口依赖;丁酸梭菌等关键核心动物益生菌生产技术突破和应用,大量减少了抗生素的应用。近3年,项目成果在企业应用,新增产值122.67亿元。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25项,发布标准6项,发表论文252篇(其中SCI收录89篇)。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项目名称:
晚熟柑橘优质栽培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
主要完成人:
刘继红、蒋迎春、赵昆松、廖胜才、谢宗周、刘永忠、李述举、向进、卢梦玲、覃伟、梅德平、吴述勇、张小亚、刘本勇、何利刚
项目团队持续进行了10余年协同攻关,围绕晚熟柑橘区域化布局和优质栽培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开展了深入系统研究,阐明了低温是导致晚熟柑橘果实粒化的最主要环境因素,解析了低温诱发晚熟柑橘果实粒化的机制,确定了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晚熟柑橘栽培最适宜的海拔高度和区域,研发了晚熟柑橘果实粒化防控技术;揭示了晚熟柑橘果实越冬留树保鲜的机制,研发了增强晚熟柑橘果实留树保鲜和安全越冬的技术,构建了柑橘留树保鲜延迟采收技术体系,实现了“一树柑橘红到春”;创新了晚熟柑橘修剪模式,集成晚熟柑橘生产技术,构建了“标准化建新园、轻简化改老园、省力化管果园、绿色化治全园”的“四园”优质栽培技术体系,并在产区成功推广应用;在三峡库区和清江流域规模化推广晚熟柑橘,助推产区率先成为我国“一年四季有鲜果下树”的柑橘产地。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发布湖北省地方标准8件、团队标准1件;入选农业部农业主推技术1项,湖北省农业主推技术3项。项目期间累计产生综合经济效益191.89925亿元,示范区获柑橘地理标志产品4个。发表学术论文61篇(SCI论文9篇);主编和参编学术专著7部;培养研究生22名,培训技术骨干和新型职业农民11万余人次。